曾岌岌无名的老田记面馆因登上了《舌尖上的中国》揽来了不少慕名而来的食客,这家经营近30年的小店再一次焕发了生机。它俘获众人的原因并非仅仅依靠名气,还有其一直坚持的传统的制作工艺及甚为简单的配料。
上海干磨工作室 老田记面馆自开业来始终坚持手掸面的方式,这种近乎原始的制作工艺使面条相较于时下武汉流行的机掸面更为劲道。每天凌晨,店员都需早早地完成掸面工作,面量将近200斤。面条需掸至粗细及干湿程度恰好方能出摊。在配料的选用上,老田记十分简单,没有卤水,也不用红油,芝麻酱几乎承包了其味道的全部来源。
老田记是继赵师傅之下又一家坚持堂食不用纸碗的面馆,它的热干面装盛在搪瓷碗中,复古气息十足。碗中仅有葱花、榨菜粒作为陪衬。吃热干面讲究“黄金六分钟”,需要在短时间内将面与酱拌匀,否则面坨酱凉,影响口感,在所有热干面馆均是如此。老田记的这碗热干面以劲道最为显著,它入口弹牙,偏爱软烂的食客会认为较硬。芝麻酱附着于面上,酱香扑鼻,若隐若现的咸味会在榨菜入口后出现,综合口感相较于榜首的赵师傅单一了不少。但在许多本地人看来,这样的热干面才最为传统,更加近乎“童年的味道”。老道的食客会在食面的同时配上一个面窝,这种由大米、黄豆组成的油炸制品是武汉人“过早”的选项之一。它非常酥脆,微枯的油炸程度使之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与赵师傅相比,老田记面馆的硬件设施简陋了不少,它的门面不大,烹煮热干面、油炸面窝的锅、炉摆在门前,热气弥漫,极具烟火气息。店内桌椅老旧,桌面油渍依存,不过丝毫不妨碍落座食客的热情。服务员均上了年纪,交谈的普通话中夹杂着浓重的本地口音,态度一般,不至周到但也不会让食客感到备受冷落。